早在20世纪20年代,Cushing(库兴)就提出过:缘由不明的脑神经麻痹或疼痛,都多是在脑干附近有消息脉畸形或动脉瘤压迫引发的,微血管压迫学说是如何认识三叉神经痛的,而最多见的压迫血管是颅后窝底的基底动脉或小脑上动脉。
到20世纪60年代,Dandy(丹地)在颅后凹手术时发现,半数以上有3叉神经痛症状的患者,微血管压迫学说是如何认识三叉神经痛的,探查3叉神经根区时,在3叉神经根周围常存在有血管与神经的接触或压迫征象,所以提出了3叉神经痛与血管接触压迫有关的论点。其理由是:在3叉神经根区的异常血管对3叉神经的延续性搏动性的冲击,是导致3叉神经痛的根源,后来这1观点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。
异常的血管对3叉神经根部产生的压迫,微血管压迫学说是如何认识三叉神经痛的,牵引或推挤,长时间作用致使3叉神经根局部的损伤,3叉神经纤维产生了局灶性脱髓鞘改变,造成其纤维传导通路产生短路混淆现象,这类短路就使传出冲动变成传入性,也可反之传导。当其异常传导冲动传导量积累到神经元痛觉的“阈值”,血管搏动压迫性刺激就引发3叉神经痛的发作。
相关新闻
上一页:三叉神经痛病因
下一页:脑寄生虫病与三叉神经痛
相关问答